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意识(大脑结构)

 

原创: 李年和  感觉逻辑实证  52

 

:可以自我进化完善的物质结构设计

1:物质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显然物质运动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不存在也不可能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独立存在。当然物质存在总是伴随着物质运动,可是物质可以有无数种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物质不依赖于某一种运动形式存在,物种总可以不断寻找到适应其存在的物质运动。

那么物质运动是否可以调节和改变物质存在的结构呢?显然这也是可行的,一种物质通过运动对另一种物质进行破坏这在大自然中是太平常的物理现象。

可是物质运动可以对物质进行认识和反映吗?

2:可以设计一种物质结构,然后通过结构中的物质运动去认识反映物质?

这显然是可行的,让我们先来设计这个物质结构:

如果外界的刺激可以在物质结构中产生相对应的运动,那么捕捉这个对应的物质运动就可以和这个刺激产生互相对应关系;在某种情况下,这个物质运动也可以被认为是对'对应的外界刺激'进行的表达和反映。

但显然外界的刺激的复杂性使这种表达和反映的显现变得非常困难,而自然中大部分物质产生对应物质运动都是单一的,即一种物质产生一种对应的物质运动,建立一种物质产生多种对应的物质运动,这是自我进化完善的物质结构设计的目标,这里且按下,留待后文表述。一朵花幅射了数亿的光子,怎样通过一种物质结构对些进行反映和表达呢?照相机只是机械的复制,因此这只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物质结构,他无法通过自身的调结去反映和表达花;更重要的是你无法让两个照相机之间进行沟通,进而使自身物质结构进化到更优越的物质结构中。实际上照相机的复制也是非常单一的,他和外界建立的是一对一关系。

如果这朵花幅射的光子在物质结构中产生多重对应,一定能量频率范围内的光子引起近似的对应;然后这诸多对应之间进行协调竞争,那么这个物质结构就可以通过竞争获得对花幅射光子的反映和表达。由于竞争性质确定了胜利者才能反映和表达花的图象,这就使得这种物质结构反映表达花的图象可以根据花的光子幅射量进行调结。并且竞争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让这种物质结构内部产生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可以对物质结构的进化发生产生关健的影响。

现在问题是怎样去设计这种结构呢?

 

3:物质运动离不开能量,所以结构的设计即要考虑能量的变化也要考虑物质运动之间的竞争。

 

如果一种物质结构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物质运动,这显然可以达成能量收集放大;如果这种归纳是阶梯式的。那么这种物质结构即可以和外部刺激达成多种对应的物质运动方式;而正由于物质结构中存在多种对应于外界刺激的物质运动,这也为物质运动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里的归纳不简单是逻辑上的归拢并有条理的意思,他主要是指能量的合并收集。

 

所以要创造一个满足上面条件的物质结构,即需创造一个数减量增的归纳并集结构,数减量增应是归纳并集的必要条件。

 

一颗大树有许多树枝,但只有一个树干;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能量归纳结构。如果树枝和树干的运动方向总是从树枝流向树干;那么由于能量的守恒性质,这样流向树干的能量达成了归纳放大。

 

当然可以自我进化发展的物质结构建筑是非常复杂,不过掌握一个正确的开始应是非常重要的。

 

4:假设有1千万颗小树,这些小树按照数减量增方式递减,递减方式78层。由于每颗树都有数百个树枝,如果每个树枝内物质(分子)接受一个光子变为另一个能量态物质(分子),这个能量态物质(分子)有传递性质,我们且叫他递质,由于递质和传递的能量紧密对应相关,所以越向传递后端的递质能量态总是大于上一层的递质(多个递质归集合并释放能量刺激下一个树枝,引起树枝内物质能量态变化转化为递质,递质的能量和多个递质归集合并释放能量成正比)。这样每一个阶层的递质释放能量产生的物质运动都和外部剌激如光子产生了对应关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递质,这就是说存在多种对光子反映和表达的物质运动.。这里要说的是递质只有通过释放能量剌激树枝产生树枝的物理运动才能显现,这正如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物质运动显现其存在。数减量增方式递减的能量归纳并集即是对光子能量的放大,从而使微弱的光子能量通过数亿倍的放大达成竞争优势;并且数减量增传递终端虽然仅1到几颗小树,但小树枝受到递质释放能量剌激一定最大的,所产生的物质运动是竞争的胜利者。但是怎样物质结构可以感知到这个竞争胜利者呢?因为物质运动竞争胜利者如果无法被感知区别,那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5:对应平衡原则支配着物质存在的结构,而高级的物质系统即是一个高级的对应平衡系统。在高级的对应平衡系统中,能够产生对偏离平衡态的感知非常重要;而物质运动竞争的胜利者也是对平衡态的最大偏离。如果每一颗小树是大的对应平衡系统内一个小的对应平衡态,当递质释放能量剌激下一个树枝,树枝产生的物质运动偏离必然和递质释放能量大小相关;这样通过树枝相对小树平衡态的偏离度即可以达成竞争感知;并且树枝产生的物质运动也达成对递质释放能量的反映和表达。(:对应平衡原则的简单解释是:物质存在并不是单一的,尺寸,温度,环境之间互相依存,达成动态对应平衡态,动态对应平衡态变化的基础是静态对应平衡态,如果物质内某一性质表现超过一定量时,物质对应平衡态即被破坏,转化为另一物质,比如如果对一个电子不断增加电子的能量,能量增加一定程度后,电子即转变为另一种粒子。这也是对量变到质变的最好证明,生命是高级的对应平衡态,所以在这里对应平衡原则作简单的注释)外界的剌激会在物质结构中产生对应相关的递质,这些递质是对外界的剌激的记忆储存;但怎样对递质进行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高级对应平衡系统可以自发和外界交流并进化发展完善自身结构的必要条件);而管理必须要对递质释放能量剌激树枝后产生的物质运动进行标注,做到格物致知(些知是知道的意思,知非知识)。物质结构自身对物质运动的标注,然后对标注过的物质运动进行管理,即可以对物质运动依赖的物质结构进行协调,这应该生命物质进化发展的基础。但这里有一个延亘几千年错误认识是:人们要么把感觉这个物质运动当作物质(如看见的颜色,听见的声音本是生命的感觉,脱离生命体后颜色和声音即不存在,生命之外只存在光子,声波;光子不是颜色,声波不是声音;光子,声波是物质,颜色和声音是物质运动);要么把感觉这个物质运动当作非物质现象(用我见故我在来否认这个世界的客观性)6:小树按照数减量增方式达成的能量归集合并放大,这是对高级的对应平衡系统的偏离,而为了维持高级的对应平衡系统的平衡,必须建筑相应的平衡结构,这个结构可以通过减弱归集合并放大的能量达成平衡。条条小河归大河,大江;大河,大江进而并入大海。每夭洪水季节,当洪水达到警报线时,泄洪区人工打开一缺口向规定的地区引流洪水来达成洪水能量的减弱。那么如果在小树的树干末端建立若干分支,当数减量增方式递减达成的能量放大到警报线时,即通过小树树干末端分支分流部分归集合并的递质来达成平衡。当然某些智慧的博学者会说,可以通过抵抗来达成平衡呵,反作用力是对作用力的平衡呵,不过这一点真的行不通,因为小树的运动方向总是从树枝流向树干,这就是树枝不可能有抵抗能力存在。平衡的目的是维持物质现状的存在,抵抗是物质运动平衡的底级形式,高级物质运动的平衡是怎样用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物质现状的存在,维持物质对应平衡态。7:现在我们己设计了一个简单物质结构,这个简单物质结构作为基础可以建立一个自我进化完善的物质结构。这个简单物质结构就象一颗小树,有许多树枝,1个到几十万个树枝,但这颗树的树干末端有若干分叉,小树的运动方向总是从树枝流向树干;树枝的多少确定能量归集合并放大的倍数,达成偏离平衡态的感知,树干末端有若干分叉达成对数减量增能量的分流平衡,即对高级的对应平衡系统维持。而树干末端的递质释放确定树枝的物质运动;由于存在若干不同的递质和递质数量的多少,这样外界单一的刺激可以在物质结构中产生多种树枝的物质运动存在;这样多种树枝的物质运动存在可以通过竞争感知外界刺激不同。对树枝的物质运动进行标注可以提取和引导物质运动,即对递质进行管理,对递质管理即可强化和对物质结构进行优化。8:由于每一个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多种物质运动对应,对树枝的物质运动的标注后,即产生个体对物质运动标注的不准确性;实际上标注最初都是任意的。因此标注即会产生误差,而误差在数减量增运动引导下即会产生偏离甚至大的偏离。所以群体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对标注的准确性达成非常重要。不过这只是从意识的群体协调角度进行考虑。而如果要寻找物质运动的最准确标注,则只有从宇宙物质运动寻找验证,即实证。科学理论必须服从实证,试图用科学理论凌驾实证之上,显然是不可取。科学正步入唯心时代,因为大部分科学人士都不断强调实证不否合理论;科学人士正用他主观经验代替实证,使科学理论向复杂化大步迈进。

:大脑里有这种结构吗?实际上太脑中神经元细胞即是按照这种结构设计的。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神经元仅有一个长轴突,轴突末端有若干突触小体,有一或多个树突,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神经元运动方向总是从树突传向轴突。这正是一个上节设计的"自我进化完善的物质结构",多个树突和仅有一个长轴突,这方便达成能量的归纳放大(内敛,为了节省文字,下面文章中用"内敛"表述数减量增的归纳放大)。而轴突末端有若干突触小体引流达成能量内敛的平衡,同样为了节省文字,下面文章中用"外延"表述突触小体引流对"内敛"的平衡。应该说"内敛"总会伴随"外延";但从因果的时间顺序性来说,"内敛"是因,"外延";是果。每一个数减量增传递路径中,"外延";一定在"内敛"之后产生。但是根据数减量增传递可很容易知道,神经元的数量和密度一定越向传递的末端其数量越少,密度越高。并且大脑中的结构,神经元分布是不是按照数减量增传递方式进化发展的呢?应当说这可以从大脑结构中寻找答案的。实际上光子传入眼晴,光子被眼晴中某种大分子吸收转化成神经递质,根据能量对大分子转化的贡献,转化为同一种神经递质所接受的光子能量范围是近乎相等的。2:红,绿,蓝的波长范围对光子转化为神经递质的支持: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从红,绿,蓝,紫对应的波长范围包含的能量态变化寻找证据。因为任何一种神经递质所接受的能量态范围是有限的并有相对应的近乎相等数值,可以想到红,绿,蓝对应的波长范围包含的能量态变化也是近近乎相等的。故我们先进行这方面的计算。光子能量值是 P=h/λ,因些通过P2-p1=h/λ2-h/λ1就可以计算出红,绿,蓝的能量态变化范围。我们知道红色,绿色,蓝色是原色;红,绿,蓝的波长范围值分别是1:红色,可见光谱中长波末端的颜色,波长大约为610750纳米。2:绿色,在光谱中介青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绿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492577纳米3: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一员,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为440475纳米,属于短波长。4:靛色为光谱中从波长420440纳米的色彩,一般泛指介于蓝色和紫色之间的蓝紫色。这里要指出的是蓝色和靛色产生一种神经递质;因些蓝色和靛色波长范围值是420475纳米.

首先计算红色,将610750带入P2-p1=h/λ2-h/λ1=h/610-h/750计算得到约0.000306h

再计算绿色,将492577带入P2-p1=h/λ2-h/λ1=h/492-h/577计算得到约0.000299h。再计算蓝色,将420475带入P2-p1=h/λ2-h/λ1=h/420-h/475计算得到约0.000276h

这里很清楚明白的表白了红,绿,蓝对应的波长范围包含的能量态接受值是近乎相等。这不是红,绿,蓝确定的,而是红,绿,蓝对应的神经递质对光子能量态接受转化的物理性质确定的。可是为什么黄,青,品红是补色呢?显然光子转化为相对应神经递质是由它的能量态确定;这样在红和绿或绿和蓝对应的神经递质之间一定存在着一个比较小的区间范围,在这个区间范围的光子即可以转化成红色对应的神经递质,也可以转化成绿色或蓝色对应的神经递质;这取决于眼晴的生理环境和统计分布;正常情况下红和绿或绿和蓝对应的神经递质之间光子是平均选择的。但无论如何在红和绿或绿和蓝之间存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波长范围;这个波长范围提供的是红色加绿色或绿色加蓝色合成的感知。是不是这样呢?如果计算补色黄,青的波长范围是明显小于红,绿,蓝对应的波长范围的;那显然是对补色之所以是补色最好的证明。黄色:是由波长介于570585毫微米的光线所形成的颜色,红、绿色光混合可产生黄光。黄的互补色是蓝。青色: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波长500-485纳米。先让我们计算下吧:首先计算黄色,将570585带入P2-p1=h/λ2-h/λ1=h/570-h/585计算得到约0.0000499h

再计算青色,将485500带入P2-p1=h/λ2-h/λ1=h/485-h/500计算得到约0.0000619h

显然黄色和青色波长范围包含的能量态变化是很小的;进一步计算知他们仅是红,绿,蓝原色的百分之20左右;这很好验证了上面的理论。

通过上面我们知晓了红,绿,蓝是原色;黄,青,品红是补色;原色和补色在物质运动上是不同的。并很容易知道;2:为什么红外光及红外光之外波长和紫外光及紫外光之外波长我们是看不见的?这是由于没有相应分子接受红光之外波长和紫光之外波长并产生相应的神经递质。微观界单一的紫光之外波长能量都还是很弱;所以虽然自然界充斥着紫光之外波长或红光之外波长;但没有产生能量态的整合放大所以不会给人造成伤害。3:大脑皮层结构对数减量增传递方式的支持:(1:)在大脑皮层存在许产功能柱,功能柱是轴突聚集体,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显然这个结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将功能柱内轴突的神经递质传递到更少的神经元上,有利于树突接受来自轴突中神经递质释放刺激。这样就可以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进行“数减量增”能量放大,从而达成某一种视觉特征能量放大,产生人类可感知的感觉。显然功能柱就是为了更有利“数减量增”能量放大而产生的。大脑皮质有6个分层,我们来看一下分层结构;看这6个分层结构是否就是为突触数减量增运动而设计的.皮质中最外一层是分子层,这层:神经元小而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星形细胞是不参与突触数减量增的;星形细胞只是参与神经元细胞对应平衡态的调结.所以在考察突触数减量增规律时不考虑其存在.但从这里看出分子层中神经元细胞突触是进行平行连接传递.这个连接传递也是基本不产生突触数减量增的;但平行连接传递可以阻止能量态信息的整合,归纳传递.达成对“数减量增”或“内敛”的抑制或外延。皮质中最底一层多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星状细胞和马蹄诺蒂细胞;梭形细胞是形状是梭形的細胞.而马蹄诺蒂细胞是一团短树突包裹的胞体中伸出一根长长的轴突,这个轴突跃过2层和3层直达大脑皮质的浅层.与锥体细胞树突进行突触连接传递.这里很容易看出马蹄诺蒂细胞天生就是为突触数减量增传递能量态信息设计的.;梭形细胞可以很好将非常非常非常小的能量态信息传递到马蹄诺蒂细胞的短树突上;然后马蹄诺蒂细胞将数个短树突包含的能量态信息归纳到一个轴突上进行整合,放大.一个马蹄诺蒂细胞如有s个短树突;整合,放大的倍数理论上可以是s倍。.马蹄诺蒂细胞的长长的轴突是直达大脑皮质的浅层的,如果n个马蹄诺蒂细胞以整体传递到1个锥体细胞进行突触连接传递.那么客观世界物对大脑刺激最初的非常非常非常小的能量态信息己进行了ns倍的放大.从这里看到从多形细胞层到大脑皮质浅层后,客观世界物对大脑刺激最初的非常非常非常小的能量态信息己进行了2次放大的ns倍了.所以说马蹄诺蒂细胞天生就是为突触数减量增传递能量态信息设计的一点也不过分呵.

大脑皮质分子层下是外颗粒层<无纤维层>:细胞密集,颗粒细胞,小型锥体细胞构成;有髓纤维少.外颗粒层下是外锥体层<纹上层>:此层较厚,大量的锥体细胞<浅层为中型、深层是大型>和星形细胞组成。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或连合纤维.外颗粒层和外锥体层是皮质的浅层,上面讲到马蹄诺蒂细胞通过轴突将客观世界物对大脑刺激的能量态信息传递到浅层后对能量态信息己进行了ns倍的2次放大,但这个整合,放大显然不够;因为一个单一的能量态只是约100亿亿分之一焦耳呀.所以在外颗粒层和外锥体层依旧要进行突触数减量增连接传递的第3次放大.外颗粒层是无纤维层和有髓纤维少,而外锥体层是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这里看出外颗粒层在传递时;由于有髓纤维少;但细胞又密集,这种结构使得在外颗粒层中必然会有m多个小型锥体细胞将能量态信息传递到一个锥体细胞上;从而完成外颗粒层能量态信息第3次整合,放大;达成mns倍的3次放大.在外锥体层中,浅层有大量的中型锥体细胞,深层有大型锥体细胞,并且树突伸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或连合纤维.我们看到进分子层的是树突;而起整合,放大作用的轴突是进入髓质的;由于外锥体层是中,大型锥体细胞;很容易想到中,大型锥体细胞的树突也是数量惊人的;如果有f个树突;那么这第4次放大后,能量态信息又被放大了f.。这样在客观世界物对大脑刺激最初非常非常非常小的能量态在经过fmns倍的4次惊人的放大后其能量态己不是客观世界物对大脑最初刺激的能量态了。.另外大脑皮质浅层之下,即外锥体层下是内颗粒层,内颗粒层是内锥体层.。内颗粒层<外纹层>:含大星形细胞,少量的小锥体细胞,纤维来自丘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内锥体细胞层<内纹层>:主要由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组成。轴突进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少数形成投合纤维.。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神经元传递路径是:多形细胞层,浅层【外颗粒层<无纤维层>],.外锥体层<纹上层>,内颗粒层<外纹层>内锥体细胞层<内纹层>。按照“数减量增”规律,内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的数量一定少于浅层,而产生的单个神经递质释放能量一定大于浅层中单个神经递质释放的能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颗粒层和内锥体细胞层更多起着修正平衡作用,但由于内锥体层锥体细胞轴突也是进髓质的,再加上内颗粒层和内锥体细胞层是远离多形细胞层的;因些突触数减量增对能量态信息的整合,放大也是惊人的.并且由于内颗粒层和丘脑有纤维联系;故在丘脑结构中是观察到能量态信息大于皮质中能量态信息的反映表达.

(2:):人类的纹状体中大约有一亿神经元。70%以上为输出神经元。这些输出神经元在其树突上分布有非常致密的棘头(Spine),故称为棘状神经元。这些棘头是棘状神经元与传入纹状体的轴突形成突触的部位。输入纹状体的轴突主要来自大脑皮层,丘脑和杏仁体。这些轴突进入纹状体后,展出覆盖范围甚大的侧枝,与大量纹状体神经元形成突触。反过来,每个纹状体神经元也和大量的输入轴突形成突触。据估计,每个棘状神经元接受来自7500-15000个不同轴突的输入。这种连接模式类似于小脑的平行纤维和普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s)的连接模式。输入到纹状体棘状神经元的纤维(即轴突)大多为兴奋性的。但是这些神经元大多数时候却处在静息状态(即不发放动作电位)的状态。棘状神经元的这种活动模式,如果考虑到其收到的兴奋性输入的个数,则相当难以理解。其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中。

显然这是“数减量增”规律最好的证据。其一每个棘状神经元接受来自7500-15000个不同轴突的输入就至少是7500-15000倍的神经递质能量放大;考虑到神经元本身树突中尼氏体转化为神经递质的能量贡献,纹状体每个棘状神经元神经递质能量放大就是数万倍。考虑到进入纹状体的轴突是来自大脑皮层的,因些在纹状体中神经元数量大大减小。

由于纹状体棘状神经元的轴突传入苍白球和黑质。那么苍白球和黑质神经元数量就更少。而实际上苍白球大约只有70万神经元,比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少两个数量级。这些也是“数减量增”规律最好的证据。

(3:)“数减量增”中能量的增加在边缘系统也达到证明。我们知道愤怒,恐惧情绪反应一定伴随神经元神经递质能量释放的增大,因此很容易想到愤怒,恐惧情绪反应一定会在边缘系统中留下足迹。事实上,边缘系统末端的杏仁核(杏仁核: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应该说在大脑结构中,越是处于神经元传递的末端,其神经元数量就越小,相应体积也越小,密度越高;但神经递质的能量释放贡献却更大,从而对人体神经平衡调节的贡献也越大。;"内敛""外延"成正比,"内敛"贡献大相应"外延";贡献也大。大脑中一个很小很密的黑质如果发生病变,运动的平衡即被破坏,从而产生帕金森病变。

(4:):小脑:小脑的表面被覆着一层灰质,叫做小脑皮层;皮层的下方是小脑髓质,由出入小脑的神经纤维和4对小脑深部核团组成。小脑皮层分为3层,从表及里分别为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皮层里含有星状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氏细胞、高尔基氏细胞和颗粒细胞等5种神经元。在这些细胞中只有浦肯野氏细胞发出轴突离开小脑皮层,成为小脑皮层中唯一的传出神经元。

小脑皮层中浦肯野细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胞体大,呈梨状,长径约5070μm,粗径约3035μm,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人小脑皮质内约有1500万个。由胞体顶端发出l2个树突,反复分支,伸向分子层,形如侧柏叶状或扇形。在分支上有大量的树突棘,一个浦肯野细胞的树突棘,可多达万个以上。

 

浦肯野细胞中一个神经元有万个以上树突一个轴突的使得一个浦肯野细胞就可以数十万倍的神经递质能量放大;我们知道运动是非常消耗能量的,而浦肯野细胞数十万倍的神经递质能量放大和作为小脑皮层中唯一的传出神经元的性质使得小脑作为调节躯体运动平衡创造了条件。

那么小脑是怎样进行躯体运动平衡调节的呢?

经过数减量增数百万倍放大的神经递质能量通过浦肯野细胞数轴突传出继续进行数减量增数传递。在最末端,比如黑质己达到放电等状态,那么必然会有对这种黑质能量释放的抑制,由于黑质能量释放是神经元数减量增数传递路径决定的,抑制黑质能量释放就可以传递到小脑以达成对浦肯野细胞数传出神经递质能量的调节,而调节了浦肯野细胞数传出神经递质能量也就对小脑的内部进行调节,进而对传入小脑的神经系统达成控制和调节。当然这种控制和调节是要经过后天训炼的,即对神经元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外延"运动的训炼。不过浦肯野细胞数传出神经递质能量越大,黑质能量释放的就越大,相应大脑内其它神经元对黑质能量释放的抑制就越强;这样经过训炼后,对传入小脑的神经系统达成控制和调节就更好。如果小脑浦肯野细胞数传出神经递质能量减小,那就会使黑质能量释放减小,这样随着时间演化,对小脑的神经系统达成控制和调节就会减弱。这种减弱就会影响躯体运动平衡。

那么意识是怎样对运躯体运动平衡调节感知的呢?“数减量增”数的增加即可有量增,量增即会产生竞争优势从而从大脑亿万个感知竞争中胜出,当来自大脑皮层中的思维传入到躯体运动平衡调节的神经元运动中,在数减量增数传递路径上,即使这个传入能量比较弱,也会达成躯体运动平衡调节的感知从而对躯体运动平衡调节进行影响。

(4:):杏仁体(amygdaloid

body)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杏仁体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2006年,科学家指出,孤独症患者(具有社交减少、无法理解他人情感的病理特征)的杏仁体神经细胞较少,特别是被称为“侧核”的这一亚单元。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通过数减量增规律我们知道,达成感觉中神经递质能量释放增大是神经元的数量,如果在传递路径的途中或末端神经元数量衰减厉害,这就可能使数减量增传递达不到大脑应该达到的能量释放,或者只能在局部有个别神经递质放电现象,但由于这无法引起大脑内神经元更大的抑制反应(外延),所以就无法引起患儿的运动激情。如果杏仁体神经细胞衰减的厉害,那么神经元数减量增传递就无法使大脑内神经元抑制反应健全发育。无法建筑健全的“内敛”“外延”运动网络。孤独症儿童不是害怕和恐惧,而是缺少正常儿童应有的害怕和恐惧。这句话意思并不是说孤独症患儿没有害怕和恐惧,而是患儿的害怕和恐惧度低。打个比方,有的人走一公里路就累的走不动了,但有的人可以走10公里才累的走不动了,如果这个累比作害怕和恐惧的话,这里孤独症患儿就象走一公里就累的人,而正常儿童走十公里才累。孤独症患儿树突和树突棘没有病变,因此他产生不同的感知和正常儿童是相同的,理论上患儿可以达成正常儿童的智力,但由于对外界刺激无法达成正常儿童激情,随着年龄增长,树突和树突棘也会退化和病变,这个时候孤独症患者才变成了智力迟钝者。孤独症患儿和精神症更是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激情反应不足,后者是激情反应太过。

 

(5:):北京时间106日下午530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及挪威三位科学家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Edvard I. Moser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这正是大脑结构中,能量态数减量增放大达成感知竞争胜利的最好例证。这并不奇怪,我们之所以看见颜色是由于光子能量态在大脑中‘数减量增’传递后结果。同样每一个特定‘数减量增’传递路径自然有特定位置存在,大脑产生的神经递质有区别的,那么‘数减量增’传递路径也会有差异。但对每一个老鼠个体而言,特定能量态剌激必定有特定传递路径和终端对应。并且最活跃细胞一定在传递路径末端处,而海马一定是大脑边缘系统,处于‘数减量增’传递后结果端。(海马中的环路可以通过对神经递质复制达成记忆,从而强化竞争优势。)实际上在我们大脑中每时每刻都存在成千上万种感觉,但能够从竞争中胜出的感觉却是很少有限的;而根据‘数减量增’,竞争中胜出的感觉大多是在运动的末端,所以竞争中胜出的感觉往往只通过几个神经元表达。这一点科学家己通过实验证实。在环球科学中有篇文章《大脑把记忆存在哪儿了?》里有这段文字:"加布里埃尔·克赖曼(Gabriel Kreiman,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和莱拉·雷迪(Leila Reddy,现在是法国图鲁斯脑与认知中心的研究员)合作,完成了一次不寻常的实验,在一个病人大脑的海马区(hippocampus,与记忆有关的一个脑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神经元,这个神经元只会对美国女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的图片产生强烈反应,而对其他事物(数十个其他男影星、社会名流、场所或动物)的图片无动于衷。在另一个病人的海马区,也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神经元,只在女影星哈莉·贝瑞(Halle Berry)的图片出现时放电,甚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贝瑞的名字时也会放电,而对其他事物保持沉默。还有一个神经元只对女影星奥普拉· 温弗雷(Oprah Winfrey)有反应,当出现她的图片,或者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她的名字,或者播出由计算机合成的奥普拉·温弗雷的读音时,这个神经元就会放电。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神经元,只有在出现天行者卢克(Luke Skywalker,电影《星球大战》中的角色)的图片,或者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他的名字,以及播出由计算机合成的名字读音时放电。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想这也应是对‘数减量增’传递运动终端能量态释放最强最完美的证明。

 

(6:):单个红光光子只有3x1019次方J的幅射能,然而一个感光细胞受到光子刺激可引起感受器电流约有5x1015次方J的电能,可见感光细胞的输入或输出之间能量放大至少有100000倍。没有神经元传递数减量增的整合放大,这100000倍的感光细胞输入或输出放大是很难达成的。

 

综合以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大脑中神经元细胞即是本文一设计的结构,而"内敛"是因,"外延"是果,"内敛","外延"建筑复杂的网络指挥着大脑的工作。

 

:意识即是感觉,感觉是物质运动高级形式意识是什么?意识的词语解释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意识的生物学解释是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意识的心理学认为:意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哲学上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综上我们可以认为意识是一种感觉表现形式,如果人丧失了感觉,则意识自然也会丧失。那么感觉是什么呢?感觉可以脱离生命存在吗?或者说感觉可以脱离物质存在吗?古代人们一直认为宇宙间存在着神鬼,即使今天有相当一部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出窍;而意识附着在人的灵魂,即存在可以脱离生命的意识;意识和生命可以独立存在;这实际也是说感觉和生命可以独立存在。信誓旦旦证实灵魂和生命可以独立存在的莫过于科学研究人员进行的“灵魂出窍”实验。

 

腾讯科技讯中一篇文章《科学家研究灵肉分离完成灵魂出窍实验》中以下一段文字:

 

伦敦大学神经学分院和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亨里克•埃尔逊解释,我对人体自我意识的感知能力非常感兴趣。

 

 

 

他说,“我对为什么能感觉自己定位于自己的物理身体中这样的问题非常有兴趣,并且想知道为什么大脑就知道我正站在这里?当一个人的眼睛转移到房间的另一个地方,并以身体外部的角度透视观察自己,此时这个人将是什么感受?他的意识究竟是跟着眼睛走,还是停留在身体里呢?”

 

 

 

在研究实验中,志愿者坐在椅子上,在他的头部安装了视频显示器,使他能从背后观看自己。该装置具有一对视频摄像仪,其中一个摄像仪安装在两只眼睛上。一个研究人员站在志愿者背后,一只手拿着一个塑料棒伸到志愿者眼前,让他能在摄像仪下面看到塑料棒;同时,研究人员另一只手也拿着塑料棒放在志愿者背后,不让他从正面看到,这时研究人员用这只塑料棒接触他的后背。

 

 

 

志愿者称,通过这项实验他能从背后看到自己,感受许多怪异却表面真实的东西,在实验中我体验到了“灵魂出窍”,但并不因此惊慌。

 

 

 

埃尔逊说,“志愿者感觉到内心深处能感知自我的意识已离开自己的物理身体,他们能以另一个人的角度观看自己。我们的实验意图在于改变视觉输入和触觉信息之间的关联,大脑总是试图解释感官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欺骗自我意识。”

 

另一个灵魂出窍实验莫过于濒死体验

 

经典的是一个关于“玛利亚”的故事,她在1977年因为心脏骤停在医院里有过一次濒死体验。“玛利亚”后来告诉社工,当医生抢救她时,她发现自己浮在医院办公大楼外,看到3楼的窗台上有一只网球鞋,她还对那只鞋进行了细致描述。那名社工后来亲自前往玛利亚所说的那个窗台查看,不仅找到了那只鞋,还发现根本不可能从玛利亚所在的病房内看清那只鞋的所有细节。

 

还有一个更有效力的案例来自创作型歌手帕姆·雷诺兹(Pam Reynolds)1991年,彼时35岁的雷诺兹接受了一次脑动脉瘤切除手术。由于担心动脉瘤可能破裂,导致她在手术中死亡,她的医生采取了一种名为“低体温心脏骤停”的激进方法——将她的身体冷却到60华氏度(约合15.6摄氏度),停止了她的心跳,并将血液从她的脑部吸出。这种冷却法可以避免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死亡。当医生恢复她的心跳和体温时,她将会“重新启动”。

 

为了100%确定雷诺兹的大脑在手术中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医疗团队将一个小喇叭放到她的耳朵里,以100分贝的声音播放着快速而持续的滴答声——相当于割草机或手提钻发出的响度。如果她有任何的意识,如此高强度的滴答声肯定会在脑干中产生电信号,而医生便可立刻通过脑电图监测到。

 

仪器监测结果证明,在长达数分钟的时间内,雷诺兹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死亡状态。然而在手术结束后,她却表示自己经历了强烈的濒死体验,包括灵魂出窍,她甚至准确地回忆起手术室里发生的一些细节,包括锯开她头盖骨的骨锯形状、医护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医疗人员当时收听的《加州旅馆》——她事后回忆时表示,这很不合适。在濒死体验圈内,雷诺兹绝对算得上是经典案例。

 

然而,雷诺兹所讲述的所有真实知觉都不是在她的脑电图为直线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是在之前,有的是在之后,虽然她当时也处于麻醉状态,但依然“活着”。据估计,“麻醉意识”大约会影响千分之一的病人。因此,怀疑者认为,雷诺兹可能听到了一些医护人员的对话,她也有可能通过骨锯的声音或震动推断出了它的形状,还有可能利用她在手术前后注意到的一些细节重构了虚假记忆。(摘自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文章)。

 

去年十月份,本人因肛周脓肿住院,手术需下半身麻醉;记得麻醉前我的两只腿是卷曲的,然而直到手术后几个小时(大约5个小时)直到麻药失效,感觉中一直认为两只腿是卷曲的,实际上手术后两只腿己经被平放在床上。并且在麻药刚刚注入后的一段时间,我闭上了眼晴,但眼前却有一些很清晰的图象和色彩出现。而手术后当医生将我翻转平放时,由于下半身毫无知觉;我的感觉产生向下坠落的恐惧感。

 

这是本人真实的感觉体会,相信大部分进行过下半身麻醉手术的人也会在感觉中产生同样体会;本人这些真实的感觉体会是对外部客观状态错误的反映和表达,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误的反映和表达及真实的感觉体会。

 

前面己经说过感觉是神经递质释放能量刺激树突和树突棘后,树突和树突棘产生的物质运动。而人通过学习对相对应树突和树突棘产生的物质运动进行标注,这些标注使我们可以对感觉进行更好的反映和表达。而大脑中每时每刻存在成千上万个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释放刺激后,成千上万个树突和树突棘产生相对应的物质运动;而我们感知的只是树突和树突棘的物质运动竞争胜利者,而那些潜存的没有被感知到的各种感觉同样存在于对应的树突和树突棘的物质运动;这些物质运动中包括各种记忆,生活经验,听到神话传说,不经意的看见等。这些本是树突和树突棘的物质运动竞争失败者,在树突和树突棘的物质运动竞争性降低后而得己从竞争中胜出,这和通过催眠唤出记忆的道理是一样的。人濒临死亡时,神经递质也达不到通过环路运动产生能量补充,而关于死亡的各种记忆被呼出,在内敛和外延运动中达成竞争优势。所以濒死体验并不是什么灵魂出窍,而是相关标注在弱竞争环境中的竞争胜出。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已经有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关于“濒死体验者”的采访图书出版,而他们的故事也基本相似。尽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细节的描述各有不同,但大致的体验却惊人相似。这说明了传说对濒死体验感觉的引导。

 

本人下半身麻醉手术后,感觉中一直认为两只腿是卷曲着正是由于两只腿被麻醉真实的状态无法被感知或只有很少的感觉,这使两只腿真实的状态无法从竞争中胜出;而在麻药刚刚注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闭上了眼晴,但眼前却有一些很清晰的图象和色彩出现是由于下半身麻醉后,感觉竞争环境弱化使弱感觉在竞争中胜出的结果。同样手术后当医生将我翻转平放时,由于下半身毫无知觉;我的感觉产生向下坠落的恐惧感也是感觉竞争的结果。

 

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中:人具有更容易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的倾向。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某人愿意相信的事在某人的意识中对应的神经递质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对应的神经递质释放的物质运动更容易从竞争中胜出。实际上站什么角度(立场)说什么样的话几乎是人的共性,这是因为角度(立场)的存在增加对应角度(立场)产生的感觉竞争优势。

 

感觉是物质运动高级形式:这是因为非生命物质中对物质作用后产生的物质运动是明确的,非生命物质中物质和物质运动是一对一对应的,即一因结一果。但感觉这个物质运动和外界刺激是多对一的;即同种物质可以在生命的大脑中产生多种物质运动(感觉)对应。越是高级的生命,这个“多种物质运动(感觉)”的”多‘更大。显然所有地球的生命中,人类对同种物质在大脑中产生的不同物质运动(感觉)是最多最复杂的,所以人也是最善变和最复杂的。

 

理解了意识是物质运动高级形式,我们即可以重新诠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了。

 

四:物质和意识的重新诠释

现如今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认识或一元论,或二元论。

1. 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或者意识,两者中必取之一;争论的是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本源的问题。

2. 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源。

3. 这里二元论更象是和事佬。然而无论一元论或二元论,物质和意识关系都被理解成对立的现象。并且没有回答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确定意识或意识确定物质、甚或物质和意识是独立的、其客观的基础是什么?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实体,,唯心主义则主张精神是实体,二元论则把这两者当作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一元论和二元论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也都存在自己的困难。唯心一元论的在于所谓的灵魂是否就是意识,如果不是,岂不自相矛盾 ;如果是,灵魂的存在并没有实证。 唯物一元论观点看起来更明显符合常识,但因为完全否定意识对物质存在形式的影响,也是有问题的;物质本身又是如何知觉自己呢?二元论的主要困难在于,心与身既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怎样被联系起来的

4. 从物质的角度理解意识的存在,因为无论是一元论而是二元论,都不能排除意识存在的客观性。但是意识显然区别于物质,意识无法脱离物质(生命)而存在;物质的显现也离不开意识的描述(或感知)。从这方面说,我们即可认为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无法脱离物质而存在,也可以认为意识确定物质[物质是靠意识的感知(描述)达成物质是什么样的]。所以探索意识的本质是什么非常重要?而意识存在的客观性也说明了意识一定也是物质的。

5. 在前文指出,意识对应的是物质运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物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因此把物质和意识都理解世界本源的二元论毫无道理;但一元论中的唯物和唯心之争也是不完备的。

6. 物质运动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没有物质也就不会有物质运动;但物质的存在必须要物质运动来表达,至于对物质进行怎样表达取决于物质运动的形式。这句话翻译成物质和意识关系即是:意识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没有物质也就不会有意识;但物质的存在必须要意识来表达,至于对物质进行怎样表达取决于意识的意愿。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即是说万物的存在的感觉取决于万物在大脑中产生的对应的物质运动。由于感知的感觉是从多种对应的物质运动之间竞争中获得;所以万物的尺度也取决于人和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美的尺度,味觉尺度,所谓错觉程度无不是人和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的结果。有的民族以胖为美,有的民族以瘦为美。在没有获得取火技术之前,人以生食为美味,视血淋淋生肉为美味,对美味感觉或和食肉动物近似。今天人以熟食为美味并不是说,是熟食的美味让人抛弃了没加工的生食。促使熟食代替生食是由于生存的需要(生肉的腐烂中细菌对人身体的伤害,实际上今天有许多美味的食物都和食物变质有关,并且有的美味食物第一次接触都是很难吃的,如啤酒,辣椒,一些发酵后发臭的食物等等,这些美味感觉最初都存在一个味觉建筑过程),而远古人类的第一口熟食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很难吃而不是好吃。南方人视一些腌制的肉食为美味,最初我一直认为全国人民都是这样的。但后来通过接触一些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吃腌制的肉食。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古时每逢年关,每家每户总要杀鸡宰猪等储备过年,古时人生活大都不富裕,市场也不是很发达,而这些肉食往往都是等亲戚朋友来后才招待食用。北方天气寒冷,肉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南方温度较高,在天气较暖的冬季往往几天就变质发臭,而腌制可以让肉食保存更长时间。这样最初腌制是为了保存肉食不变质,腌制肉食的发展在南方渐渐演化成各种美味,南方人也因此建筑自己的味觉尺度。而北方人不需要通过腌制肉食来保存肉食,所以其对腌制肉食的味觉尺度没有建立。 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乔治·贝克莱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是一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不但思考如此,行事也如此。他不管什么事他都想试一试,也不管什么后果,就是什么都想尝试。一回,贝克莱突发奇想,想知道上吊是什么感觉,然后他就上吊了,幸好有朋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因此如果这样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即“物质存在必须通过物质运动被反映和表达”。或许更贴切。贝克莱的原话是:“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需要指出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物质存在的客观性,“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并没有完全否认物质的存在;但显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似乎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样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大脑中,外部能量态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多种对应的物质运动。意识是这些多种对应的物质运动中竞争的胜利者;但意识竞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其它对应的物质运动失败的基础上。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存在,实际上所谓潜意识即是竞争失败的物质运动。由于神经元数减量增传递性质,有许多在数减量增传递路始端的物质运动一生都无法被意识到,至多在催眠或梦中偶尔露一下,但这些潜意识也是数减量增传递能量贡献者,他对相关意识的浮现也是功不可没的。本文重新诠释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也是物质现象,意识物质现象是高级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无法离开物质存在;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物质运动才能回答。那么神鬼存在吗?如果你信,你的大脑就会建筑相对应物质运动;这就是说你信神鬼,神鬼即会存在于你大脑中,而宇宙间当然不存在神鬼,离开信神鬼者的大脑,又能到哪里去寻找到神鬼的存在呀。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其中鬼字更象一个人死亡腐烂失去肉体后的骨架,这就是说鬼字是人对死亡恐惧产生意识概念,最初鬼这个字是对人死后骨架的标注。这神鬼对应意识概念只能通过大脑中对应的物质运动才能体现;当然想要神鬼意识概念在大脑中浮现,你必须通过笃信神鬼文化的教育后,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从竞争中胜出。